小琉球鳥瞰圖
小琉球--
官方記載--小琉球原名沙碼基,據傳兩百多年前,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原居住於打狗港(現在的高雄港)附近沿岸,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李月老 先生,靠捕漁為生,最初是來島避風雨,經探察後發現此島近海魚類豐富,且氣候宜人,非常適合耕作及定居,於是招族親20餘人,由打狗移居而來,在此開拓從事漁業,奠定基業。因與台灣本島隔離,有如浮流在海上的球一般,故名曰『琉球』。如今因與「日本琉球」同名,故以面積大小來作區隔,又有「小琉球」之稱。
浪漫一點--“神仙遺落的鞋子”。傳說不知道是那一位迷糊的神仙渡海到台灣的時候,所遺落的鞋子,好像一隻飄浮在海上的鞋子,鞋尖正好朝向本島。後來又發覺小島好像一粒沉浮於海上的小球,就以「小琉球」來稱呼。
---------------------------------------------------------------------------------------------------------------------------------------
印象中到過小琉球兩次,第一次到小琉球是四十幾年前的學生時代,第二趟也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為了串起對小琉球斷斷續續的印象,特地和太座來一次小琉球休閒之旅。
從東港出發,航行二十幾分鐘便抵達小琉球,比起首次到小琉球搭了將近一小時的簡便客船真是快了許多。
東港碼頭
東港大橋
小琉球在望
歡迎蒞臨小琉球
決定來小琉球之前先問了K.C.大大,後來是住在K.C.大大介紹的某家民宿旁的“地中海渡假民宿”,也參加了民宿的套裝行程。
此次來小琉球純是休閒之旅,不趕行程,不追景點,和太座共騎一部機車,環島兩圈,南北縱貫(中央山脈)公路兩趟,還有幾條橫貫公路----,(以上名稱自取,你可別問當地人橫貫公路在哪兒!)
---------------------------------------------------------------------------------------------------------------------------------------
白沙觀光港
花瓶石:花瓶石為小琉球島上最著名的景點,其形成原因是原本的海岸珊瑚礁被地殼隆起作用所抬升,然後頸部受到長期的海水侵蝕作用,因此形成上粗下細,類似花瓶的特殊造型。
本景點由於鄰近小琉球主要的出入港口-白沙港,因此常成為第一個旅客造訪的琉球嶼景點,有許多遊客在此觀景與戲水,但是過度接近有可能會降低花瓶石的景觀品質。
在花瓶石周圍,還可以看見目前正在海水面下新形成的珊瑚裙礁,也是琉球嶼還正受到地殼隆起作用的證據之一。(資料來源:琉球鄉公所)
小琉球日出
大福(寮)漁港:大福漁港位處於琉球鄉的東南方,行政區域屬於大福村,為琉球鄉主要港口之一,提供公營交通船及一般漁業作業船隻停泊之用。由於大福漁港主要為遠洋漁船之停泊地點,所以該地區特別具有漁業產業文化之風貌。
厚石裙礁:“厚石裙礁”主要分布於琉球嶼東南沿海一帶,大約是大寮港與海子口之間,寬約 三百公尺 ,全長則達 兩公里 ,它是世界四大裙礁之一。“裙礁”係指老古礁石長期受海水侵蝕,脆弱部分形成海蝕溝,堅硬部分形成峰峰相連之山脊,宛如女子穿著之百褶裙一般。
“厚石裙礁”沿岸是綿延不絕的珊瑚裙礁,在裙礁內則是大片平坦的海蝕平台,受到海水的侵蝕作用,全區海蝕平台呈現凹凸不平的狀態,怪石嶙峋,與其他景點的景觀截然不同。
非本地產物
珊瑚礁上化石
觀音石:在厚石群礁帶,海蝕平台靠近道路的一側,矗立著幾個海蝕柱,其中一個外型彷彿站立的觀音,因外貌酷似面海觀音沉思佇立的模樣而得名,當地居民以「觀音石」加以命名。「觀音石」矗立海岸,彷彿護佑著琉球嶼出海捕魚的居民,十分具有特色。
紅番石:厚石裙礁海岸之處,沿岸是綿延不絕的珊瑚裙礁,有許多自然景觀,其中這座外貌酷似紅番的石頭,頂端生長著枝葉茂密的榕樹,整體輪廓像是印地安人而有此稱謂,座落在一旁非常有趣。
此外,另一個海蝕柱,上方有海水侵蝕所形成的凹陷,外型酷似面海的老鼠,也是獨具特色。
山豬?老鼠?
杉福生態休閒廊道:
本景點位於琉球嶼西側的杉福港附近,有許多特殊的海蝕小地景,例如海蝕柱(與花瓶石相似)、海蝕凹壁與海蝕壺穴。其中,海蝕柱的外型類似相菇,上方大而支柱的部分較細,其形成原因與花瓶石類似,是由於海水長期停留在下方凹陷的位置,長期侵蝕拍打而形成。
目前此景點因受風災摧殘呈半關閉狀態。
蛤板灣日落:
琉球嶼沿海主要是侵蝕性的珊瑚礁岩岸,只有幾個屬於堆積地形的沙岸,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位於西部蛤板至烏鬼洞一帶的蛤板沙灘。蛤板沙灘屬於貝殼沙沙灘,約有 一百公尺 長,除了戲水之外,遊客也常在這裡撿拾貝殼和星砂。
沙灘常是海水浴場的基本構成條件,人們可以在此親近大海,進行浮潛、游泳、玩水等遊憩活動。此外,因為蛤板沙灘面對西方的海洋,所以在傍晚的時候遊客可以在此欣賞海面上的日落美景。
(資料來源:琉球鄉公所)
蛤板沙灘不知何時被冠上“威尼斯海灘”的洋號,可以肯定的此名稱是比較詩意點,不似蛤板沙灘的“土”味,但坦白說,只有土味的原名才能追朔其源頭。
蛤板灣日落
廟宇: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是台灣漁港的共同特色,小琉球亦不例外。
碧雲寺:小琉球廟多,位在大福村原名「觀音亭」的碧雲寺,建於光緒3年(西元1877年),也有100多年歷史,供奉觀音菩薩,是島上鄉民的信仰中心,每年 農曆2月19日 觀音菩薩聖誕最為熱鬧。
靈山寺:靈山寺位於小琉球嶼北方沿岸山崖,白沙尾碼頭左側,當東港前往琉球之交通船駛近該嶼時,首先映入眼簾者,即此古色古香富麗莊嚴之寺觀,該寺係於民國四十九年六月間,由陳乃等士紳募資所興建,並蒙台灣省警備總部琉球職訓三總隊、海軍實踐隊鼎力協助,歷經三年,於五十二年始告完成。
三隆官:三隆官位於小琉球本福村之南端,宮內供奉朱府、池府、吳府三姓王爺,俗稱三府千歲。
王爺之信仰,發祥於福建省泉州,係一地方性、鄉土性之神祇,僅福建與台灣兩地始有。福建泉州之王爺稱為瘟王,係瘟疫神。每逢夏季瘟疫流行時節,泉州沿海居民即建造精美奪目之王船,船中供奉小型王爺像一尊,裝載白米兩包,及雞、羊等牲禮等物,放入海中,咸認如此可將瘟疫帶走。此種王船大多於海中沈沒,少數則漂流他處,如果當船抵達某地時,該地居民均需集體跪拜於海邊迎接,並於沿岸建廟供奉,或添載多項禮物送出海,讓其漂流。否則即有災難降臨,此即台灣沿海與沿河諸王爺廟平常即備有王船之由來。
按台灣省有供奉一姓王爺廟者,如蘇府王爺廟、邢府王爺廟、蕭府王爺廟等;有供奉朱府、池府、李府或吳府三姓王爺者,稱為三府千歲廟。又如台南縣北門鄉之南鯤鯓代天府、麻豆鄉麻豆代天府等均供奉五姓王爺,所以稱為五府王爺廟,因供奉有異,故稱謂亦有別。相傳:明末清初之際,泉州漁民一批,東渡來台,為期航行安全,將三姓王爺塑像供奉於船上,膜拜有加藉以庇護,雖沿途歷經驚濤駭浪,但終均化險為夷,安抵本嶼,漁民為感念王爺之庇佑,遂設廟奉祀。屏東縣志則載道:「清乾隆之初,閩省鯉城,有陳明山信士,攜其供奉之三千歲王爺,自海上乘一小船而來,抵達該小島,搭建草廟一間,卜者無不應驗……」云云。
今漁民出海捕魚仍先至該宮叩拜問卜,祈求賜福,島民如有困難,求神指引後,亦多化凶為吉,據云靈驗異常,是以篤信者眾,香火鼎盛不衰。
迎王祭典--
「迎王」是迎接值歲瘟王之意,祂是奉天帶「玉旨」下凡奏准陽界「王爺」可以「代天巡狩」的神祇,也就是說每三年一次,特准三隆宮的池、吳、朱等三府千歲,可以辦理按察出巡。以廟會的角度看,「迎王」可視為本鄉全島性的繞境活動,其意義仍系「王爺出巡,綏靖轄域」的祈安範疇。
小琉球之「迎王」歷史已有百餘年,但王船信仰則遲至民國六十年前後才形成。最早是漁福村的池隆宮,繼之是本福村的水仙宮與大福村的華山代天宮,唯庄廟及私祀的王船信仰,皆因只祀不送而始終未能形成系列性的王船活動;三隆宮則至民國七十一年建造王船之後才有王船信仰。
小琉球今年正值三年一度的迎王祭典活動,活動期間是 十一月五日 至十一日,為期七天。
迎王用神轎
王船
小朋友先為迎王暖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