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錐麓古道(2011.11.03)


    期:20111103
主辦社團:廚司登山隊
嚮導:林登宏
隊員 : 14


步道簡介:
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惟一的史蹟保存區-錐麓古道為合歡越嶺古道殘存遺跡。錐麓與福磯斷崖隔溪對峙,長約1.2公里,高約600公尺,幾乎全由大理岩構成,是太魯閣峽谷最壯麗的景觀。由於地理環境及法令因素,古道修復工作極為艱辛險峻,許多路段已崩毀,安全因素該路線封閉多年。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保存該區之珍貴遺址,進行過相關之研究多篇。近年來,管理處為配合生態旅遊之推展並兼顧史蹟之保存工作,繼93年底完成古道自燕子口-巴達崗-大斷崖-紀念碑(斷崖駐在所舊址)路段修復工作外,全程亦陸續修復,並依入山入園申請之方式,提供山友之進入申請,目前開放全程共計10.3公里。於該路線環境特殊,須有登山申請承載量管制之措施,目前係比照入園申請之方式請山友依規需申請入山及入園許可,平日48人,例假日增加至72(目前增加為平日60人、假日96),若遇有颱風、天災等不可抗力因素,管理處得視情形封閉該路線,該時段已申請之許可證將自動失效,若需進入需重新申請。~~~(內容摘錄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錐麓古道簡介:
1914年,日人因太魯閣戰役闢建了由太魯閣到霧社的軍用道路,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戰役後,日人為加強治理太魯閣族,逐整修為理番道路。1933年,為發展觀光將部份道路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1935年改名為「合歡越」,全長約145.3km ,步行至少約需4天,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
「錐麓古道」位於三角錐山的山腹間,是合歡古道主線保留最完整的路段,於1915年完工,「錐麓」意即三角錐山山麓之意,斷崖路段路寬約90公分 ,地處海拔750公尺 ,昔日行經該路段「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約不敢交談」驚險之情,由此可知。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有鑒於錐麓古道深具歷史意義,因此劃設為史蹟保存區以保護。為讓中外人士可以領略錐麓古道獨特的自然、人文之美,經多年竹規劃及整修,現以承載量方式管理,對外開放申請進入,從燕子口至慈母橋全程約10.3km,步行單程約需7小時。~~~(內容節錄自登山口簡介標示牌)
-----------------------------------------------------------------------------------------
步道各重要景點里程(全長10.3K)

0.0 k 錐麓吊橋(燕子口入口,Elev. 230 m )
0.8 k 大石頭公
1.0 k 巴達崗部落遺址(Elev. 450 m )
1.2 k 巴達崗二號吊橋
2.5 k 錐麓斷崖終點(古道最高點)
3.0 k 錐麓斷崖起點
3.1 k 斷崖駐在所遺址(Elev. 740 m )
5.6 k 錐麓駐在所遺址(Elev. 700 m )
6.0 k 塌坊落石區(高繞)
7.0 k 斷崖下切過橋處
8.0 k 山徑崖壁路
8.6 k 落石斷崖區(高繞)
8.7 k 開闊處(斷崖)
9.2 k 隧道口
9.7 k 陡上1公里
10.0 k 大理石溪床
10.3 k 慈母橋入口(Elev. 390 m )
----------------------------------------------------------------------------------------------
步程簡述:
錐麓古道為東西走向,登山口分別位於東邊燕子口及西邊的慈母橋兩處入口,從燕子口進入是一路上坡,較為辛苦,但有一個好處是距古道精華段--錐麓斷崖較近,若僅想參觀斷崖而不打算走完全程者可由燕子口啟登,唯此處無停車場;從慈母橋進入除一開始陡升約1公里外,接著便一路緩降,走來較為輕鬆,登山口有一處停車場,目前太管處均建議由慈母橋進入。
慈母橋
慈母橋
 
 
06:20 慈母橋入口起登,先將入園許可名單資料投入信箱中備查;此地海拔約375公尺,先沿立霧溪支流荖西溪河床走一段河床路徑。
錐麓古道慈母橋入口
錐麓古道慈母橋入口
荖西溪河床
荖西溪河床
古道山嵐
 
 
06:40 標示牌標示急升坡約1公里,里程數距燕子口9.7K(距慈母橋0.6K),海拔約440公尺;步道在林間字形陡升。
錐麓古道俯瞰慈母橋
錐麓古道俯瞰慈母橋
錐麓古道
古道山嵐
 
 
06:56 登抵隧道口,里程數距燕子口9.2K(距慈母橋1.1K),海拔約580公尺,隧道成一弧形,不及百公尺。
錐麓古道
 
 
07:37 步道開闊地,遠眺西邊群山、俯瞰中橫公路。
錐麓古道西眺群山
錐麓古道西眺群山
錐麓古道西眺群山
錐麓古道
 
 
07:45 坍方高繞處(8.6K),海拔約645公尺。
8.6K坍方高繞處
8.6K坍方高繞處
錐麓古道俯瞰中橫
錐麓古道
 
 
09:00 落石崩塌區,里程標示為6K,海拔約700公尺。
6K落石崩塌區
6K落石崩塌區
 
 
09:14 錐麓駐在所遺址,錐麓古道5.6K,海拔約700公尺,小休。
錐麓駐在所
昔日合歡越嶺古道沿途每4公里 設置警察駐在所,就近管理鄰近部落及行旅的安全。錐麓古道沿線密集設有4個警察駐在所(即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1914年設立的錐麓駐在所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維護旅客安全及道路的暢通。此處位於海拔760公尺 ,此地向西展望極佳,可遠眺合歡群峰、畢祿山一帶。~~~(摘錄自解說牌內容)
錐麓駐在所遺址
錐麓駐在所遺址
錐麓駐在所遺址西眺畢祿、合歡群峰
錐麓駐在所遺址西眺羊頭、北二段群峰
 
 
09:35 續行
09:40 遠望錐麓大斷崖。
錐麓大斷崖在望
錐麓古道
 
 
09:55 經過錐麓山峭壁下,里程標示為4.4K
錐麓山(大斷崖山)
錐麓山(大斷崖山)
錐麓古道
 
 
10:24 路過“持館代五郎紀念碑”。
該紀念碑碑石鐫刻“故花蓮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字樣,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最初用木柱標示,到了1935年才改為現有的水泥墓碑。
持館代五郎紀念碑
持館代五郎紀念碑
 
 
10:25 斷崖駐在所,錐麓古道3.1K,海拔約 740公尺,休息。
斷崖駐在所
1914年「太魯閣事件」之後,日人因強勢軍力進據太魯閣,為鞏固其統治勢力,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置42處警察駐在所,派了四、五百名警察從事撫育和監督的工作;同時在各駐在所設立「蕃童教育所」,由日警負責教授簡單日語。
「斷崖駐在所」即為錐麓古道段道路開鑿後於1915年所設,原名為「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稱「斷崖分遣所」,1922年正式改為「斷崖駐在所」,於1934年廢止。~~~(摘錄自解說牌內容)
斷崖駐在所
斷崖駐在所
 
每次經過古道的日警駐在所遺址總有一種莫名的感觸,腦海中有時是浮現出一幅數名日警或躺或臥、手持沾滿血漬的大刀,狂傲的飲酒啖肉;有時則彷彿瞥見一名離鄉背井的思鄉遊子蜷縮在門柱下暗自飲泣!時代造成許多悲劇,歷史卻不斷重演!!
 
10:35 續行,準備通過約500公尺之錐麓斷崖,斷崖約在古道3K(起點),此段路基狹小,但崖壁已釘有護繩可拉,盡量靠內側行走,稍加注意安全無虞。
錐麓斷崖位於流芳橋和靳珩橋間,為立霧溪切穿三角錐山東南稜,形成的深窄直立的斷崖;
斷崖一段原始步道原本只有30公分寬,僅容雙腳併合,下面是落差750公尺的峽谷,大正6年(西元1917年、民國6年)日本人強徵原住民壯丁,將小徑拓寬至1.5公尺,以便通行或載運火砲;壯丁們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以鑿洞埋設炸藥,可見當年開鑿之艱辛危險。~~~(內容摘錄自太魯閣國家公園網站)
錐麓古道俯瞰中橫、立霧溪
錐麓斷崖
 
 
10:45 錐麓古道2.7K處有一小隧道。
 
 
10:54 錐麓古道2.5K處錐麓斷崖終點(古道最高點)
錐麓斷崖
田代氏黃岑
田代氏黃岑

 

森氏菊
森氏菊
玉山抱莖籟簫
玉山抱莖籟簫
玉山沙蔘
玉山沙蔘
 
 
11:30 巴達岡二號橋,古道1.2K處,海拔約485公尺。
巴達岡二號橋是新建好的橫跨在“巴達岡溪”上的吊橋,落差應有百來公尺吧!
巴達岡二號橋
巴達岡二號橋
巴達岡二號橋俯瞰
巴達岡二號橋俯瞰
 
 
11:35 巴達岡遺址,錐麓古道1.0K處,海拔約450 公尺。
巴達岡
巴達岡是太魯閣族語「麻竹」的意思,也有「突擊戰地」之意,可見當地民俗植物栽種與地勢上的戰略價值。
傳說中此地早期屬於巴卡奧家族所有,因山崩屋毀,社人遷至巴托蘭(現在之木瓜溪中游),曾經荒蕪數載無人居住。約一百年前,呂可社人伊旁‧沙歪行經此地,窺出其為控制內太魯閣地區之太魯閣人到東岸交換漢人之食鹽、彈藥與武器之道路,遂率四戶三十二人在此居留。日治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供作玻士岸(今富世)與塔比多(今天祥)間的休憩處,除此之外,亦設衛生所、蕃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如今三層台地上只尋得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地基與水泥柱等遺跡。~~~(摘錄自解說牌內容)
巴達岡遺址
巴達岡遺址
 
 
12:00 錐麓吊橋,錐麓古道0.1K,海拔約 220公尺。
錐麓吊橋
錐麓吊橋
 
 
12:05 抵達燕子口,海拔約 230公尺,有公園管理員查驗入山、入園證,全員到齊後搭車回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