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由來
萬聖節 (Halloween) 是在每年的 十月三十一日 ,當天晚上打扮得「鬼」模「鬼」樣,愈嚇人愈好。小孩子則忙著挨家挨戶要糖果,而且不忘說句「 Trick or treat, 」 (給糖吃,不然就搗蛋 )。
萬聖節究竟怎麼來的?其實在天主教會裡面, 十 一月一日 是諸聖節 (All Saints Day),隔天 十 一月二日 則為萬靈節(All Souls Day,或譯為追思亡者節 ),可以說是萬聖節的起源。
天主教會將一些生前具有超高德性的信徒封為聖人,以表彰那些信徒,並立為其他信徒所遵循的模範。但因為具有非凡德性的信徒其實不少,只是不為人知而已,對於那些沒沒無聞的人來說,教會未將其立為聖人,好像有點不公平,所以在諸聖節那天,紀念所有被教會冊封的聖人及應該被封為聖人卻未被封聖的信徒。
其實,早在西元前數世紀,凱爾特人(Celts,居住在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等地)便在 十月三十一日 的時候,慶祝一個名為「 Samhain 」的節日。因為在十月底,活人世界跟死人世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因此死人的靈魂很容易進入活人的世界,跟我們農曆七月開鬼門的傳說很像。在那一天,大家會穿著奇裝異服,在外面遊行,希望能把外面的孤魂野鬼給嚇跑。
南瓜燈的由來
南瓜燈的由來,與愛爾蘭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個人名叫 Jack,一天到晚喝醉酒。有一天大概又喝醉了,竟然將撒旦哄到樹上,又叫撒旦在樹上刻了一個十字架,結果撒旦被困在樹上下不來。後來Jack 就跟撒旦談條件,如果撒旦能保證他死後不會進地獄,就會把撒旦弄下來,撒旦果真答應。然而他不入地獄,卻也進不了天堂,只好在黑暗世界中不停地遊蕩。撒旦給他一個大頭菜挖空做成的燈籠,裡面放著炭火,讓他在黑暗的世界中能夠找到路。
這種燈籠稱為 Jack-o-Lantern,愛爾蘭人在慶祝萬聖節時,都會提這種燈籠。本來是用大頭菜 (turnip )做的,後來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之後,發現用南瓜來雕刻更加容易,所以大頭菜燈就變成了南瓜燈。
至於 Halloween 這個字的意思,是從 All Hallows Eve (Hallows 指聖人 )而來,即指 十 一月一日 諸聖節的前一天晚上。(聯合報,2002/10/28 ,38版)
現在一般講的(Halloween)其實是萬聖節的前一天10月31日晚上,較貼切的說法應是萬聖夜。
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類似於聖誕夜被稱為「Christmas Eve」。「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西方國家在萬聖節常見的活動有:
(一)、房屋、庭園佈置
大部份的家庭會在院子裡擺上幾棵南瓜或是和真人一般高的稻草人,並且在窗戶上裝飾小小的南瓜燈或是掛上一副骷髏;有些人也會在前門上方掛些蜘蛛網。更誇張的是將庭院裝置成一座墓園,棺木、墓碑、骷髏一應俱全,這在東方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在早期他們的想法是唯有如此才能嚇走鬼魂。愛熱鬧或是有年輕人在家的家庭則會舉辦化妝舞會,或是將家裏裝飾成鬼屋!
(二)、化妝舞會、萬聖節遊行
一些主題樂園或機關團體會在萬聖節之前一個星期左右舉辦聚會、遊園會等,大人小孩都化妝參與,小孩則拿著手提袋、南瓜袋等到各攤位大玩「Trick or Treat」領糖果,通常一天下來小孩都是滿載而歸。
今年(2008)帶著兩個小外孫到丹佛動物園(Denver Zoo)參加由動物園舉辦的“Boo at the Zoo”活動,結果我發覺當天雖然大家都還得買門票進場,但多數是人看人而非看動物。
(三)、萬聖夜大玩「Trick or Treat」遊戲
10月31日晚上當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化裝服裝,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手中提著南瓜形狀的傑克燈(Jack-O'-Lantern),來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Trick or Treat"(給糖吃,不然就搗蛋 ),當然,大多數人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小客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糖果。但近幾年這種習俗變得是孩童的純好玩,而不在乎那些糖果。(因曾發生過有心人以有毒之糖果送給小孩之情事,所以通常很多小孩將糖果帶回家後,謹慎的家長還是把糖果丟掉。人心不古,中外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