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8/12/17

師專除外

 

照片取自網路(作者不明)
照片取自網路(作者不明)


前一陣子大女兒很好奇的問起我和太座的一些過往趣事,我告訴他這一段「師專除外」的往事,也和在台灣的毓章、怡潔分享。





30年代出生的人大部份都可以感受到所謂的窮困。台灣近幾年常使用三級貧戶一辭(雖然此一辭用在此時不知是褒、是貶),但我記憶中,小時候貧戶並沒有一、二、三級之分,我只記得小學、中學有時候填寫某些資料都有家庭經濟一欄,我的資料都是「赤貧」兩個字,看到部分同學填上尚可、小康時,真是好生羨慕。

 

 

民國四十幾年就讀小學,當時反共、仇共教育是主軸,常常有對當時中共的人民公社多所著墨;當時國民政府灌輸我們對大陸的印象是人民都在挖草根、啃樹皮,耕田以人工拉犁,穿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坦白說,當時小心靈裡也滴咕著,我們還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只差沒挖草根、啃樹皮罷了。

 

 

小學畢業時父母堅持不讓我升學(當時初中要經過升學考試,學費也蠻貴的),只因實在負擔不起學費。後經小學老師一再遊說,父母才開出只供應我初中學費的條件,高中以後實在無法負擔,這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當時初中畢業的升學管道有普通高中(經濟許可的家庭孩子首選)、師範學校(就讀三年全公費,畢業後保障分發小學任教。家庭經濟能力差的孩子之首選)、及一般高職。當時師範學校是很難考上的,因為當時台灣普遍是窮困;但是也很諷刺的,當時的師範學校是有錢人家的子弟所瞧不起的,因為在他們眼中當一輩子老師是沒出息的。我在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一段時間,適逢師範學校改制師專,所以又去讀了兩年專科。民國58年師專畢業又回到小學任教,在那往後的一段時間應是所有師專生心情最低落的年代,因為當時整個社會充滿著一句「師專除外」的氛圍。

 

 

民國57年初中全面實施國民教育,一年之間真正無法供應那麼多的國中師資,所以當時國中師資非常的缺乏,到處是國中徵求師資的廣告,學歷只要是專科(含三專、五專)以上相關科系,哪管你是18分進去的學校都輕而易舉的當上 國中 老師,但是 ---「師專除外」四個斗大的字真正敲碎了師專生的自尊心。當時的師專生可都是可上一、二流高中或一般專科學校的人才,絕大部分因經濟因素不得不就讀師專的,但是政府給師專生的答覆是:政府培養師專生就是要培養小學師資,所以不准轉任國中,除非自行參加教師檢定。緊接著各行各業每每有徵才廣告,只要學歷限制是大專以上,隨後緊接著一定是「師專除外」四個大字。當時(50年代末期)很多女孩家庭很流行在報紙上刊登徵婚啟事,詳列好多條件,其中一欄一定是---學歷:大專以上(師專除外)因為當年老師的薪水是非常微薄的,老師的社會地位表面上很崇高,事實上是很卑微的,尤其在台灣經濟蓬勃起飛的那個年代。括號--師專除外成了好多小學老師的自嘲用語,我和我太座當年的戀情也不是很順利,後來我因繼續上大學進修才化解了不少阻力。

 

師專除外

前一兩年台灣社會熱烈討論退休軍公教人員18%問題而掀起了藍白領階層對立之隱憂,當時就湧起一股心有戚戚焉的感覺,因為那使我想起這一段「師專除外」的辛酸歷程。這一批的師專生畢生奉獻於教育工作之後,目前大部分應都已退休;想當年這一批因經濟因素無法上普通高中、一般大學,而去就讀有錢人家所不願屈就的師專生,有一陣子竟成了社會交相指責的過街老鼠,真是情何以堪!事實上84年的新制退撫條例是有一些考慮不周全的地方,或許須再做局部修正的。但那種修正應透過理性的討論,而非運用民粹,掀起所謂的輿論壓力,更不可原諒是刻意製造社會的對立。事實上台灣社會的對立已夠多、也夠細了;從最早期的漳、泉之爭到閩、粵之爭,從中央政府遷台後的本省、外省之爭到現在的頂港、下港之爭,我真擔心有心人若一再操弄,藍、白領之爭,男、女之爭可能都會被掀起。當美國人民選出他們的歐巴馬,台灣同胞選出我們的馬英九當總統後,有心人士、台灣人民是否該有更深一層的省思。

 

 

「師專除外」的現象今日應已不復存在,但在我們這一輩當年身歷其境的師專生們來說,可是人生歷程中永難遺忘的一段-----就說是難忘的回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