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0/12/20

能高越嶺道--行程篇(上)

日前走趟能高越嶺道,適逢雪後放晴,風光無限;今以行程篇、山岳篇、景觀篇記錄此行。
    期:20101216~19日(計4天)。
主辦社團:廚司登山隊
嚮導:林登宏
隊員 : 李雲貞、何隆斌、柯文賓、翁佳偉、陳富雄、陳基滿、許興勇、黃宏仁、黃炳金、黃慶合、蔡志賢
攀登山岳:
尾上山:標高2,682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5939號。
奇萊主山南峰:標高3358公尺,二等三角點,編號 1469號,百岳排名41
南華山:標高3184公尺,三等三角點,編號5942號,百岳排名75
------------------------------------------------------------------------------------------------------------------
古道歷史與行程記錄:
能高越嶺古道的歷史:
幾百年前,居住在濁水溪上游的泰雅族賽德克族人,為擴大生存空間,翻越中央山脈至立霧溪一帶定居,故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賽德克本屬同源,能高越嶺道即是賽德克遷徙及交通貿易的社路,但日後因獵區的爭奪,形成敵對狀態,終至互不往來,橫跨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古道就沒落了下來。
日據時代19145月,日本人為了征服中央山脈未受控制的原住民,發動了「太魯閣征伐戰役」,日軍以龐大的軍力及精良的槍砲武器,從花蓮及霧社集結後,分東、西兩路,東路軍自銅門文蘭(今鯉魚潭邊文蘭村)分西、北兩支進伐,能高越嶺成為日本東西部隊攻擊太魯閣群的主要路線之一。當時泰雅族(賽德克人、太魯閣人)參與防禦戰的戰士僅有二千三百餘人,以簡陋的弓箭獵槍對抗兩萬餘配備精良的日方軍警,激戰七十四日族人不敵,從此這地區開始了日本統治的時代。日本人為達到控制山地的目的開闢的能高越嶺道及合歡越嶺道,於1917年正式興築警備道,1918年完成後,命名為由花蓮初音駐在所至霧社,全長81.2公里「初音奇萊橫段道路」為能高越嶺東段的舊道,並不是目前走的路線。
1925年,越嶺道蓋好才七年,日本人鑑於這路線須翻越海拔3307公尺的奇萊裡山,冬季積雪通行困難,於是於能高駐在所旁(今天池山莊),沿著山腹開路至2802公尺的鞍部,再東下檜林,切抵柴田溪、奇萊溪至天長斷崖。完工後,日本警察在步道上設置多處駐在所控制沿線原住民,並指定了五個宿泊所,包括屯原駐在所、尾上駐在所(今雲海保線所)、能高駐在所(今天池山莊)、東能高駐在所(今檜林保線所)及坂邊駐在所(今磐石保線所)。此一路線,正是現行登山的熱門路線能高越嶺道路。
日本人當時不僅是開闢理蕃警備道路,還計劃籌建「東西橫貫公路」,路線及選擇能高越嶺線,並不是後來國民政府選的中橫路線,日本人於1940年動工開鑿這條橫貫路線,到日本投降為止,東段才自花蓮銅門修至銅里(今磐石附近),就是目前地圖上標示的台十四線。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人走了,1947孫運璿奉命抵台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的機電處長,負責修復台灣電力系統。1950年並升任總工程師,負責建設東西高壓輸電線,並在越嶺路沿途每隔約10 公里設立「保線所」,做為架設東西高壓輸電線的基地。目前由西至東共有雲海、天池、檜林、奇萊、磐石、龍澗及銅門等八個保線所,保線所即是利用日本人的駐在所第地基改建的。也因此能高越嶺道有新的使命,維持到今日,是目前維護最佳的越嶺古道,還可通行機車。
資料來源: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10316092
-------------------------------------------------------------------------------------------------------------------
D 1 十二月十七日 星期五 ()
07:00 春陽溫泉山莊搭車出發
春陽溫泉山莊
07:16 過廬山部落
07:40 抵屯原登山口,整裝出發。
屯原登山口
09:43~11:12 往返尾上山(能高越嶺古道4K)
11:20 雲海保線所(Elev. 2360 M ),午餐小休。
雲海保線所
雲海保線所:
海拔2,360米,位能高越嶺道4.2K處。霧社事件中,屯原段的駐在所,除霧社分室與馬海僕駐在所外,其餘均被泰雅族抗日軍所焚燬,其中包括櫻、赫哥、博阿倫,屯原、尾上(雲海)、能高(天池)等駐在所。事件結束後,日警重建與增設越嶺道上的駐在所,其中將尾上駐在所,移到原址西邊約1K的尾上山稜線上,即今之雲海保線所位置。
民國39年光復後,解除山地警備事務,且隨著東西向輸電線路的興建,尾上遂更名為雲海保線所,肩負線路保修工作至今。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立解說牌內容)
11:53 出發續行
12:20 5K大崩塌地
5K大崩塌地
13:30 木炭窯遺址
木炭窯遺址
15:14 能高(三疊)瀑布
能高(三疊)瀑布

能高瀑布位於塔羅灣溪上游,海拔約二千八百多公尺,為台灣著名的高海拔瀑布之一。能高越嶺道由屯原(西段入口)進入後,一路與塔羅灣溪平行前進,過雲海保線所後,兩旁山勢越來越為雄偉高聳,最後接近中央山脈稜線時,因受地形的影響,溪澗不再平伏流動,終而轉為壁立垂流,形成瀑布景觀。能高瀑布分三段自天際傾洩而下,總落差約200公尺,每年夏、秋兩季水量豐沛時,氣勢十分磅礡,宛若一條奔騰於山林間的銀色絲帶。

15:24 抵天池山莊(13K),位於能高越嶺線中點,日據時代的能高駐在所,海拔2860 M,今晚宿此。
天池山莊的歷史沿革:
現有的天池山莊曾有過多次的歷史變遷,它在能在越嶺道興建完成初期,原本是一幢日式建造的房屋,由於外觀美麗且設施齊全,曾有「能高檜木御殿」之稱;當時日人在此配置警力,執行駐在所任務,並且接待當時為了政治、軍事目的,密集視察此區的高階將領,但隨後焚毀於1930年泰雅族人所發動的霧社事件中。1931年日人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形制於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相同。光復後,因應台電東西向輸電線路需求,沿用天池保線所,除供保線維修人員住宿外,亦開放給登山者使用。民國75年又遭焚毀,現在的天池山莊,為民國82年重建完成,由林務局管理,於山莊左右兩側,可依稀見到舊時駐在所的屋基遺址。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立解說牌內容)
目前該山莊因已於今(99)9月發包決標,而於9910月份進場施作工程,原建物已於101日拆除,在工程完工之前登山客僅能於山莊空地紮營。
-------------------------------------------------------------------------------------------------------
D 2 十二月十八日 星期六 ()
04:30~10:15 往返奇萊南峰、南華山。
10:15 天池山莊午餐、拔營。
11:05 天池山莊出發,目標古道東段。
12:00 光被八表碑(15K,海拔約2,822公尺)
光被八表碑
光被八表紀念碑與台灣東西向輸電歷史:

國民政府遷台後,台電延續日人所遺留的輸電工程基礎,在當時台電總工程師孫運璿的督導下,完成了台灣東西向輸電線路。民國42年竣工後,為紀念此「東電西送」的創舉,便於能高鞍部上(也是南投與花蓮縣界),設立一座紀念碑。碑上刻有當時總統蔣中正所題的「光被八表」與「利溥民生」,代表此工程可將光明代至八方地表、造福大眾民生之意。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立解說牌內容)
台電輸電線路與興築簡史:
   
能高越嶺道對於台灣東西向輸電建設有著功不可沒的影響。早在日治時期,日人即著手在東西向輸電線路工程,但因二次大戰中斷。直到民國39年,台電為了將台灣東部充足的電力供給至西部地區,於是沿著能高越嶺道興建步道,進行東西電路高壓工程。路線由銅門至霧社共架設327座巨型電塔,期間每隔10公里設置一處保線所(以越嶺道原有駐在所為基礎),以便利維護管理。此創舉在當時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促使電路運輸跨越了台灣屋脊中央山脈的阻隔,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立解說牌內容)

小休後往東下切,一路之字形東下行。
12:48 抵上檜林吊橋(17.5K,海拔約2,450公尺)
上檜林吊橋
13:30 古道18.6K大崩塌地。這崩塌地寬約200公尺,路跡不明顯,很多地方沒踏點,在重要轉點石頭上有噴漆指引方向,最後一段約20公尺處最為危險,幸賴天池山莊莊主父子於數天前隨同一越嶺隊伍前來架設肩帶及開鑿踏點,唯踏點鬆軟易流失,且肩帶經多人拉動是否牢靠,隨後隊伍通過此路段宜審慎檢查。
14:05 全員通過大崩塌地。
14:34 檜林保線所(里程20K,海拔2,140公尺),小休。
檜林保線所
檜林保線所遠眺
檜林保線所的歷史沿革:
檜林保線所昔稱東能高駐在所,設立於大正14(1925) ,為日治時期能高越嶺道的指定宿泊所之一,它位在能高北峰東稜線下側(標高2,109公尺) ,是一棟檜木造日式房舍。
民國39年台灣電力公司開始整修越嶺步道、鐵塔組立及電話線路架設等三大工程,至民國429月竣工止,合計完成由銅門至霧社約75公里長道路之拓寬及327座巨型電塔之架設,共設立八處保線所,由東向西分別為銅門、瀧見(龍澗)、磐石、坂邊(奇萊)、東能高(檜林)、能高(天池)、尾上(雲海)及廬山,檜林即為其中之一。
檜林保線所得名於附近有大片的檜木森林,因檜木林生長於盛行雲霧帶中,經常形成雲霧繚繞、群山與松、檜林交織的美景,令遊賞者讚嘆不已。

(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所立解說牌內容)

14:45 出發
14:55 檜奇吊橋
檜奇吊橋
檜奇吊橋
中央山脈北三段與能高越嶺道稜脈交接處,是濁水溪與木瓜溪的分水嶺,豐沛的水力資源,造就了步道沿線多處的水文景觀,亦因此設立了多座的吊橋供往來者行走。其中的檜奇吊橋因跨越約深300公尺的木瓜溪,加以橋距極長(300公尺),堪稱本路線最具代表性的鐵線繩索吊橋。由橋之中央俯瞰而下,兩岸覆蓋著蒼鬱的林木,溪水泛著波光,景色十分壯觀。

16:05 高繞上切(約古道23K,海拔約1,800公尺),這條長約1K的之字形大陡坡,險、陡又長。有山友體力不濟,邊行邊休息。
17:00 木樁24k處,步道高繞的最高點(五甲崩山稜點),海拔約2,005公尺。走一段 五甲 崩山稜線後步道開始下切。
五甲崩山
能高越嶺道東側沿途,由於 五甲 崩山山腰路段嚴重崩塌,因此步道必須高繞至 五甲 崩山稜線上。 五甲 崩山的山頂海拔雖僅2,005公尺,然而站立在此寬廣的稜線上,依舊可以欣賞壯闊的景觀。由此除可遠眺木瓜溪谷外,並可回望北方的奇萊連峰,包括奇萊主山(3,560公尺)、奇萊北峰(3,607公尺)、卡羅樓山(3,385公尺)等著名山岳,景緻十分怡人。
(上述內容係直接抄錄山頂解說牌,經詳細比對該解說牌內容及標示山頭皆有誤差,站在 五甲 崩山山頂應看不到奇萊北峰。)--討論見:登山補給站

步道開始下切時已起霧,天色昏暗,上頭燈。山友步伐緩慢,幸賴富雄、雲貞夫婦暨阿宏耐心引導緩慢下行,雖然推進緩慢,但總算安全前進。
19:00 下抵奇萊登山口(26K),不見接駁車,推測是路況不佳受阻在前端,續沿林道東行。
20:00 抵營地,估計在古道28K左右,累!(四傳高底盤車應可開底登山口)
古道28K營地
--------------------------------------------------------------------------------------------------
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